找到相关内容714篇,用时15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生活禅手册

    路途中,共同认识到深缩了的印度佛学精髓、最具中华文化风格的祖师禅,是最当现代人机宜的法门,佛教振兴之机,端在禅宗。太虚大师曾说过:“中国佛教之如能复兴也,必不在于真言密咒与法相唯识,而仍在乎禅。”而振兴...

    净 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93761939.html
  • 如来藏与阿赖耶识正义

    如来藏与阿赖耶识正义--  评法莲法师《如来藏与阿赖耶识》之缺失  唯识与如来藏的争论,是近代才有的现象,最初,由提出「法相唯识学」的瓯阳竟无居士(1871—1943),与提出「法界缘觉教法」的太虚...有中观与唯识的分门别派,然而普遍地都承认阿赖耶识是第八识,如来藏也是第八识,为何在民国初年左右时期的这些前人会提出这个问题来呢?他们之所以会对如来藏与阿赖耶识产生不如理的作意,咎在自身未证法性,因为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01161976.html
  • 禅与心灵世界

    分析和研究,那位弗洛伊德就是著名的一位,他只知道潜意识,却不知道佛家的阿赖耶识关于“种子”的学说,是如此严密和精确而又清晰,其实弗洛伊德和荣格,弗洛姆,他们的心理分析中许多难解的问题,佛家的法相唯识学说... 中国佛教的心性学说,是十分丰富的。“心”的学问,太大了。唯识学说,只是佛家关于“心”的学问的其中一个部份。佛教,从本质上来说,就是心灵的教育。  末那识,又称“第七识”。在唯识论的八识中,前六识是眼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21262113.html
  • 太虚大师的净土思想

    等大德,直到今天,汉传佛教徒中,修习净土法门者犹占多数。太虚大师虽然被作为主要弘扬法相唯识学、提倡人间佛教的新派代表,非净土宗大德,但对传统的净土法门提倡颇力,与被推尊为莲宗十三祖的印光大师为知交。他...往往有临终蒙光接引往生者。《唯识之净土》以唯识学四缘生诸法,解释往生净土的原理:  依佛菩萨悲愿力所现依正庄严为增上缘,起自心清净心而变  起自心净土。此自心净土与弥陀净土,清净相应,成为共变净土,  ...

    陈 兵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503862943.html
  • 《华严经》思想略探

    。如华严思想和法相唯识学,华严思想和天台教义,华严思想和净土等等,都有着密切的关系。除此以外,《华严经》的思想还对中国传统思想史的发展也曾起过深刻的影响。特别是宋明理学的形成,与华严思想有密切关系。...释迦佛为应身佛,从而形成天台宗的三身说。法相宗立自性、受用、变化三身说,以毗卢舍那为自性身,卢舍那为受用身,释迦为变化身,与天台宗的三身说略有区别。华严宗则是依据《华严经》,认为毗卢遮那佛就是卢舍那佛,...

    业露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64163790.html
  • 大乘非佛说辨

    以前曾不见有法相唯识之学乎?宁既有是经,而于佛学界全不生影响者乎?以龙树等之博洽,宁于法相唯识之经竟不一读乎?答曰:此等皆不成难,盖学说之为物,固有待于经籍;而经籍之行也,则有待于人之宏之。此所谓人能...六祖之宏禅宗于中国,皆宏其故有者而已,非所伪造而假名于佛也。性宗如此,相宗亦然。唯识之教根本《十地经》,固龙树所传出也。法相三科四谛通大小乘,更非无著之私言也。  且今人之执小乘大乘佛说非佛说云云者,亦...

    王恩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31764161.html
  • 大乘起信论料简驳议答辨

    都无余法,但唯识等也。倘就法相因果以谈,则五蕴、十二处、十八界、流转、还灭、杂染、清净、体用自殊,云何可乱。今对无明而言真如,对不觉而言始觉,是皆就法相因果差别义说,非就法界不离一摄一切义说也。故...体,此无体言尤有大病。盖若就法相唯识正义明者,无明心所八识心王及正智等,就缘生说各有种子各生现行,依他幻有不同空花,异于遍计我法全无自体。若就法性而说,则空无相实际真如,遍一切法平等平等,烦恼菩提同一...

    王恩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32464166.html
  • 20世纪的求法新潮与密教热

    ,殆非密宗所能相比。太虚曾说:‘但中国佛教之如能复兴也,必不在于真言密咒与法相唯识,而仍在乎禅。[9]’这是深识民族文化传统和佛教诸宗后得出的结论。  在具有深厚文化传统、佛教传统的汉地流传的密宗,...

    陈兵、邓子美 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42264226.html
  • 佛教的人生观和道德修养

    心识的作用,心生则种种法生,心灭则种种法灭。法相唯识宗明确提出“三界唯心,万法唯识”,在道德实践和道德修养方面,也同样强调心的作用。中国佛教的一些高僧们认为善恶须在心地上论,提出...

    业露华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81564420.html
  • 佛教和谐思想诠释及其当代意义

    构成大乘佛教的重要理论基础。从所阐扬的具有深奧的哲学思辩理论来分,大乘佛教先后有大乘般若中观学派、法相唯识学派和瑜伽密教。  大乘佛教在重视从宏观上对自然世界、人生的哲学考察和论证的同时,在对现实社会...

    杨曾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91564458.html